1、饮食养生:古人认为,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,纠正脏腑阴阳之偏,防治疾病,延年益寿,所以讲求博食、五味调和。 《黄帝内经》里讲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”意啥高友岛思就是谷物(主食)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,而水果、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、补益和补充。 “五谷”:稻、麦、黍、稷、菽五种粮食作物;“五果”:大枣、李子、栗子、杏、桃,泛指各种水果;“五畜”:牛、狗、猪、羊、鸡,即各种肉类;“五菜”:是指各类菜蔬,根、茎、叶、花、瓜、果均可食用。

4、减毒养生 :中医认为“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恐”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,因为过激的情绪,可影响体内功能失籽疙牢阖调,而累及五脏。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。古人认为,人若喜怒无常,则会导致体内阴阳、气血失调。劳累过度会损伤脾气,伤于饮食则生湿、热、痰浊。冒犯六淫,伤之外邪则百病丛生。这些因素被视为“毒”,因此以“减毒”来做为保全真气的养生之道。 而“减毒”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调理、服用药物或其它措施,减少体内积聚的毒素,可免于生病,防止早衰,进而延年益寿。
5、固精养生 :古人认为,精血是人体营养物质中的精华部分,是生命的物质基础,五脏六腑得精血的供养,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。固精益肾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,如性欲无节,精血亏损过多,就会造成身体虚弱、病变百出、减损寿命,而保养阴精则可延缓衰老。

8、调气养生 :古人认为,人体元气有化生、推动与固摄血液,温养全身组织,抵抗病邪,增强脏腑功能之作用。调气与调情绪、调心都有直接关系,是维护健康的关键。 调气养生主张通过慎起居、顺四时、戒过劳、防过逸、调饮食、和五味、调七情、省言语、习吐纳、行导引等方式来调养元气,以达祛病延年之功效。
9、进补养生 :中医强调适时养生,即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,要从生活中逐一实践,因为不论是情绪、饮食、习惯、气候都会对五脏的健康造成影响。 养生要从顺应季节的五脏保养做起。春应“肝而养生”,夏应“心而养长”,长夏应“脾而养化”,秋应“肺而养收”,冬应“肾而养藏”。传统医学顺应四时用滋补药物调理阴阳、补益脏腑、滋养精血而达到强身、防病、祛病。